新闻中心
─ 专业制造 • 始于 2005 ─
新闻列表
体外循环(CPB)是指利用一系列特殊人工装置将回心静脉血引流到体外,经人工方法进行气体交换,调节温度和过滤后,输回体内动脉系统的生命支持技术。进行体外循环的目的是在实施心内直视手术时,维持全身组织器官的血液供应[1]。由于体外循环术属于特殊手术,时间相对较长,麻醉复苏时间较长,而且加上途中转运,这些都可能造成低体温的发生。
低体温会使机体耗氧量增加,凝血机能和肝功能等受到影响,延长患者术后拔管时间和留置在ICU的监护时间[2]。虽然现在的体外循环手术在术中已采用被动保温方式,例如覆盖隔热材料、棉被包裹,但是并不能满足维持患者正常体温的需要[3]。因此本次研究将探讨充气升温毯对CPB患者术后的应用效果以及护理患者的注意事项。
本研究选取了当地医院于2016年1月~6月对外科ICU体外循环术后43例低体温患者使用充气式升温毯升温,取得了满意的效果。现报告如下:
选取人群:
43例均为体外循环术后低温患者,其中男31例,女12例,年龄在16~80岁,体重在45~ 85 kg。病种包括房间隔缺损、室间隔缺损、法洛四联症、冠脉搭桥术等。本组患者中,大部分患者在浅、中低温下进行心脏手术,复杂及难度大的手术在深度低温、低流量或停循环下完成。
升温原理:
充气升温毯是由主机及一次性盖/垫毯组成的加温装置,盖毯有夹层,紧贴患者皮肤一面有孔眼。加温时主机向盖毯的夹层不断吹入热气体,使夹层内始终充满温热的气体,通过孔眼释放出来,使温热气体在患者周围围绕,从而达到保温的目的[4]。
研究结果:
42例体外循环术后低体温患者在使用升温毯后体温均能逐渐升温至37℃。其中有29例在1~2h体温上升至37℃,10例2h ~3h体温上升至37℃ ,3例在3h以上体温上升至37℃,1例患者因病情过重体温未达到预期目标。此外,升温后42例患者的温度恒定,所有患者未发生恶性的心律失常、肝肾功能异常等并发症,其中30例患者入住ICU一天后顺利拔管转科,12例患者入住两天后拔管转科。
1、监测病情变化
低温导致心肌收缩力下降,心排血量降低,可能出现血压降低及多种形式的心律失常。核心温度低于正常1.5℃,心律失常发生率增加2倍[1]。因此要严密监测心率、心律、呼吸和血压等变化情况。术后输入温度较低的液体及血液,也会降低机体的温度。每输入1L环境温度下的晶体液体会使体温下降0.25℃,或每输入2个单位4℃血液,体温约降低0.5 ℃[4]。因此,用液体加热器对液体和血制品进行加温就显得尤为重要[5]。
2、患者皮肤管理
体外循环患者因病情不平稳,术后前2h不能翻身,血液循环减慢,末梢情况差。再加上术后的低温使发生压疮的机率较高,尤其年老、体重高的患者,为此要注意及时给予升温毯盖毯保暖。充气式升温毯因放于患者的身上,所以较传统的垫于身体下面的靠水温上升提升温度的升温毯而言,充气式升温毯在皮肤护理方面更加安全,不会存在烫伤等并发症。另外,患者汗腺排泄的代谢产物增加,刺激皮肤,易发生瘙痒,故应及时更换被套、床单、内衣。
3、患者基础护理
环境温度是影响人体热量的决定性因素,因而提高室温是减少热量丧失的有效方式。ICU室温调控在22~25℃,湿度40% ~ 60%的范围内较为适宜。由于皮肤热量丧失与体表面积暴露程度成正比,因此各种护理操作应集中进行。注意覆盖患者肢体,避免不必要暴露,以减少体热的丧失。
4、升温毯的管理
为保证机器正常运转,使用升温毯前应检查一次性盖毯是否有漏气,如发现破损要更换盖毯避免影响升温效果。使用中应观察盖毯的充气程度,盖毯的温度变化,保证充气口与盖毯连接紧密,防止充气管道堵塞而机器无法工作。根据患者的体重以及低温情况选择合适的升温档位,本次研究中患者使用的是中档升温,患者体温可以按照每小时升高1℃左右的速度缓慢升温,避免毯温变化太快引起的并发症。并且时刻将动态体温变化显示在监护仪上,严密监测温度变化。当患者的体温维持恒定时,且体温不再降低时可考虑停用暂停升温毯或者更换升温档位,使患者维持在一个温度范围内,有效保证了护理安全。
总的来说,体外循环术后易发生低体温,影响心功能和机体代谢,增加并发症。因此在外科ICU应采用充气式升温毯主动加强患者的复温。此外,在护理过程中,应严密观察体温以及病情变化,严格控制升温速度,维持体外循环术后患者核心温度在37℃左右,以便完成正常的代谢过程,减少并发症的发生,缩短留置ICU的时间。
参考文献:
1. JP 3-50.1.National search and rescue manual volume ii: planning handbook [S]. 1991.
2. Kjetil Søreide.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aspects of hypothermia in major trauma patients: From pathophysiology to prevention, prognosis and potential preservation.Injury. 2014 Apr;45(4):647-54. (DOI: 10.1016/j.injury.2012.12.027)
3. National Search and Rescue Committee. Catastrophic incident search and rescue addendum to the national search and rescue supplement to the international aeronautical and maritime search and rescue manual version 3.0 [M]. DBS Productions, 2013:1-338.
4.李慧敏.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低体温的护理的研究进展[J].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,2006,27(1 ):62.
5.Poder TG, Pruneau D, Dorval J, et al. pressure infusion cuff and blood warmer during massive transfusion:an experimental study about hemolysis and hypothermia【J】. PLoS One,2016,11(10):e0163429.
*免责声明:本文参考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图片来源于网络,本文仅供学习,无任何商业用途,如若有文字、图片等版权问题,请联系我们处理,谢谢!
扫二维码用手机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