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6年5月~2007年1O月,我院对20例烧伤休克期患者采用加温输液并观察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,为患者复苏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。现报告如下。
1 资料与方法
1.1 临床资料 本组烧伤休克期患者4O例,男28例,女12例;年龄8~65岁;烧伤面积为35% ~90% ,烧伤深度为Ⅱ度、Ⅲ度;均排除高血脂、高血压及血液系统疾病。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20例,两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(P>0.05)。
1.2 方法 实验组加温输液,对照组常温输液。实验组采用液体恒温器,维持注射液温度为38~39℃ ,对照组注射液温度为18~22℃ 。于复苏前和复苏后3、12、48 h抽动脉血化验。观察患者输液后的精神、意识、心律及呼吸情况。将温度达38.5℃所需时间记为复温时间(CRT)。ICT恢复速度(RRCT,oC/h)=(38.5icr)÷CRT。
1.4 血液流变学指标观察检测患者血液中高切还原黏度、低切还原黏度、血液黏度、红细胞刚性指数及聚集指数。
1.5 统计学方法数据以标准差 ±s表示,用SPSS10.0统计软件行t检验。P<0.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。
2 结果
2.1 基础情况 实验组意识、精神状况明显好于对照组,心律规整,呼吸平稳,与对照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(P<0.05)。
2.2 体温变化情况两组患者ICT均为35℃ 以下。实验组达38.5 oC时CTR为(12.5±2.3)h,RRCT(0.41±0.06)℃/h;对照组CTR为(16.3±1.5)h,rmcT(0.28±0.09)℃/h。两
1.3 体温变化计算方法观察患者伤后3 h的腋窝温度,当 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(P<O.O1)。低于35℃时,记为原始中心温度(ICT)。此后每小时测1次, 2.3 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见表1。
表1 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(i-I-S)
注:与对照组比较,’P<0.05, P<0.01
组别
|
n
|
检查项目
|
复苏前
|
复苏后时间
|
3h
|
12h
|
48h
|
试验组
|
20
|
高切还原黏度(mPa·s)
|
12.10±1.00
|
8.60±1.20
|
9.70±1.80
|
10.60±1.50
|
低切还原黏度(mPa·s)
|
27.00±8.00
|
22.00±5.00
|
23.00±9.00
|
25.00±6.00
|
血液黏度(mPa·s)
|
1.67±0.12
|
1.63±0.08
|
1.55±0.17
|
1.49±0.12
|
红细胞刚性指数
|
7.60±1.30
|
4.40±0.90
|
5.60±1.00
|
6.00±1.30
|
红细胞聚集指数
|
2.10±0.50
|
2.20±0.50
|
2.00±0.50
|
2.10±0.30
|
对照组
|
20
|
高切还原黏度(mPa·s)
|
12.00±1.90
|
9.80±1.40
|
11.20±1.50
|
11.40±1.80
|
低切还原黏度(mPa·s)
|
27.00±6.00
|
24.00±6.00
|
25.00±8.00
|
26.00±6.00
|
血液黏度(mPa·s)
|
1.68±0.05
|
1.72±0.13
|
1.60±0.15
|
1.56±0.11
|
红细胞刚性指数
|
7.40±1.50
|
4.50±1.00
|
5.70±1.10
|
6.30±1.20
|
红细胞聚集指数
|
2.10±0.50
|
3.00±0.50
|
2.20±0.60
|
2.10±0.40
|
3 讨论
大面积烧伤患者休克期常并发体体温,是创伤后严重并发症之一。低体温可使血液黏度升高,伴随的乏氧代谢、酸中毒使红细胞刚性指数和聚集性增加,进一步增加高切、低切速下的血液黏度,使心肌收缩力下降,心排出量减少,血流缓慢,
速度梯度减小,血液黏度进一步升高。
血液黏度增加会加重循环障碍。高切还原黏度与组织的微循环直接相关;低切还原黏度主要反映大、中等血管中的血液流变性,其还源黏度越低,微循环灌注压力越大,可改善组织的微循环状况⋯ 。血液黏度降低会增加组织的营养供应,也加快代谢废物排出。红细胞变形能力差,即刚性指数升高,不仅造成毛细血管栓塞,而且使红细胞间聚集性增强,血液与组织之间的气体交换就受阻;红细胞聚集性升高更加重微循环障碍。用加温输液的方法复温速度快、效果好,缩短了低温持续时间,可有效改善血液流变指标及微循环。
应用传统的输液方法,为患者短期内输人大量与室温相同的低温液体,起到了“冷稀释”的作用,加之作为保护屏障的皮肤受到严重的破坏,造成患者出现低体温,体温降低减少循环中血小板,激活纤溶系统,导致凝血障碍,寒战增加氧耗量,导致组织高代谢反应,进一步加重休克,引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。近年来研究表明,低体温还可使药物代谢变慢,中枢神经系统迟钝,延长病危时间,明显增加患者的死亡率。因此对于烧伤休克期的体温下降应引起足够重视。
参考文献:
[1] 陈文杰.血液流变学[M].天津: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,
1987:10—36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