手术中低体温可增加病人的术中出血量,而维持病人的体温正常或稍高可减少术中、术后出血和输血口] 1999年1月至200O年12月我院对8O铡乳癌根治术病人,应用不同温度输液,并对其术中、术后出血量和凝血机制变化进行了研究,报告如下。
1 资料与方法
1.1 一般资料
8O例均为女性,年龄35~50岁.平均蚰.0岁体重45~65 kg,平均59 kg。均无心血管及呼吸系统疾病。平均动脉压97 mmHg(1 mmHg一0.1 33kPa),心率78次/rain,体温36.4~37.3 C。未经过肿瘤化疗、放疗,朱使用止血药物并避免月经期手术。8O倒均为国际抗癌联盟TNM 分期法确诊的中期(T N。Mo)乳癌病人 8O铡病人均由同一组手术医生施行手术。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O倒,两组在年龄、体重 耐受性、心理状态等方面比较,差异无显著性意义(均P>0.05),具有可比性。
1. 2 方法
维持手术问室温22~24℃ ,术前将术中所用纱布用天平称重标化,常规行静脉复合全身麻醉后肛门放置测温探头,开放肢体静脉通路,术中输血均为库血(库存3~7 d)。
观察组:使用的复方氯化钠溶液于术前晚放人38C恒温箱,使输人溃体温度接近体温;手术中输液时输液器管道通过42℃的AsTOTHERM plus
温控仪(德国史蒂朗电子有限公司生产),液体输人体内时的温度为37~38℃ ,输入速度为1O~15 ml/(kg·h),并根据血压和失血量调整输液速度。病人手术床上铺电热保温毯,腹部以下部位盖保温毯(调节温度35~36℃),手术中使病人肛温维持在36~37℃(平均36.5℃)。对照组;在室温下输液,液体温度为20~21℃,输入速度同观察组。床上来铺电热保温毯。观察项目:麻醉前(术前)和手术结束(术后)分
别记录两组病人体温变化及手术中失血量、输血量。测定血小板(PLT)、凝血酶原时间(PT)、凝血酶原活动度(PT )、纤维蛋白原含量(FIB)和部分凝血活酶时(APTT)。
2 结果
2.1 两组病人手术前后体温变化
见表1。
表1 两组病人手术前后体温变化 X平均值 ℃
组别
|
例数
|
麻醉前
|
术毕
|
术后2h
|
对照组
|
40
|
36.7
|
35.0
|
35.9
|
观察组
|
40
|
36.7
|
36.5
|
36.9
|
与对照组对应项比较 P<0.05
2.2 两组病人术中出血、输血量比较
见表2。
表2 两组病人术中出血、输血量比较 ,ml,平均值土S
组别
|
例数
|
出血量
|
输血量
|
对照组
|
40
|
965.4±112.6
|
450±125.4
|
观察组
|
40
|
675.3±106.5
|
400±135.7
|
2.3 两组病人术前、术后凝血项目测定值比较
见表3。
表3 两组病人术前、术岳凝血项目测定值比较,平均值土S
组别
|
例数
|
PLT(x10°/L)
|
PT(s)
|
PT%
|
FIB(g/L)
|
APTT(g)
|
术前
|
术后
|
术前
|
术后
|
术前
|
术后
|
术前
|
术后
|
术前
|
术后
|
对照组
|
40
|
125±7.0
|
86±6.0
|
14.7±1.7
|
16.3±1.8
|
102.0±6.0
|
71.0±3.0
|
2.8±0.1
|
1.8±0.1
|
28.0±1.0
|
37.0±2.0
|
观察组
|
40
|
128±8.0
|
106±5.0
|
13.7±1.5
|
14.3±1.5
|
107.0±6.0
|
85.0±5.0
|
2.8±0.1
|
2.4±1.0
|
30.0±1.0
|
32.0±3.0
|
与对照组比较 P<0.05
3 讨论
3.I
输人低温液体是导致体温下降的主要原因表1示。对照组病人术毕和术后2 h体温较观察组病人低1~1.5℃ ,两组比较,差异有显著性意义(P<O.05)。术中输入大量低温液体,手术中脏器长时间暴露,麻醉药物对体温调节中枢的抑制,均使
术中热量丧失而导致病人体温降低 此外,病人在手术室室温条件下,身体的暴露、大面积皮肤消毒时消毒液挥发带走热量亦可使病人体温降低。表1结果说明,大量输入低温{燕体是导致体温下降的主要原因。
3.2
低温可影响凝血机制病人在低温状态下,即较正常体温低1。5℃左右时增加手术中出血主要有以下途径:血小板功能受损;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因子的减少和纤溶亢进,即机体在低温状态下严重影响血小板功能。使血小板粘附功能和聚集功能下降0],并增加机体内组织纤溶酶原激插物(t—PA)含量而导致出血增加。表2示,手术结束时,观察组较对照组平均出血量减少290 ml。尽管两组均犄入了液体,但对照组中有23例输血而观察组中仅有7例,两组比较,P<0。01,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。表3显示,两组病人手术后PLT值、PT 和FIB含量比较,均P<O.05,差异有显著性意义,符合文献r33报道的结论。病人手术中PT和APTT的测定,尽管有不同程度下降 但无统计学意义 据文献报道,低温可使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因子受到损害而致PT和APTT延长 。因此,在病人PT和APTT出现变化时 必须同时注意病人整体凝血因
子的状况与身体中心温度的关系
3.3 护理注意点
在手术过程中,保持适宜的室温(22~24℃),以保证术中病人体温正常或稍高 可碱少出血和输血。近年来各项临床研究指出,身体的低温状态可以引起心肌缺血性损伤,增加外科病人伤口感染和延长伤口愈合时间 。综上所述,在手术护理中保持病人在术中的体温正常(中心温度>36℃)或稍高是非常必要的。
参考文献
1 LubarskyD A, Hahn C, Bennett D H。et a1.The
hospital cost(fiscal year 1991/1992) of a simple
preoperative allogenei~red blood cell trsnsfuslob duri
elective surgery ,at Duke University. Anesth Analg, 4
1994,79 629
2 M ichelson A D.M ac Gregor H, Barnard M R et a1.
Reversible inhibition of human platelet activatlon by
hypothermia in vivo and in vitro. Thrombosis and
haemostasis.1994,71:633
3 Goto H,Nomami R, Hamasaki Y, et a1.Etiect ot
hypothermla on coagulation (abstract). Anesthesiology,
1985.63:107
·85·
Frank S M . Beattie C. Christopherson R,et a1.
Unintentional hypothermia is associated with
postoperative myocardial ischemia. Anesthesj010gy.
1993,68 468
声明】本文为转载,本公司不对其准确性及观点负责。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,以保障双方权益,谢谢。